kunstom.com-国产 欧美三级片,五月天色色女人色,中文成人无字幕乱码精品区,《【独家爆料】带情窦初开的中学班花回家操逼!羞涩的模样真的让人心动_美胸嫩,图片小说视频国产在线,亚洲综合无码久久精品,日韩无码色图网站,性夜影院爽黄A爽免费看不卡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我們

【專家觀點】中國鋼鐵,“老大”如何變“強大”?

發布時間:2023-01-08 16:13:11    點擊: 2022年12月23日,中國寶武與中鋼集團啟動重組。經國務院批準,中國中鋼集團有限公司整體劃入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不再作為國資委直接監管企業。

兩家鋼鐵企業實施重組,是黨的二十大之后中央企業第一例集團層面的戰略性重組,對于優化我國鋼鐵工業布局、提升鋼鐵產業現代化水平意義重大。

鋼鐵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是建設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支撐,也是衡量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防實力的重要標志。新中國成立時,我國鋼產量尚不足世界千分之一,如今已連續27年居世界第一產鋼大國。中國鋼鐵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2020年5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太鋼不銹鋼精密帶鋼有限公司時指出,產品和技術是企業安身立命之本。希望企業在科技創新上再接再厲、勇攀高峰,在支撐先進制造業發展方面邁出新的更大步伐。2022年4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科技大學的老教授們回信,對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促進鋼鐵產業創新發展、綠色低碳發展提出殷切期望。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中國鋼鐵產業這個全球“老大”如何變優變強?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鋼鐵業將怎樣回應中國式現代化賦予的時代命題?

由小到大,由大向強,鋼鐵業成為新中國最早建成的完整工業體系

“‘億噸寶武’今日夢圓!”

2020年12月23日,中國寶武黨委書記、董事長陳德榮站在金色爐臺宣布: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2020年鋼產量突破1億噸。

中國鋼企問鼎全球第一,是一代代鋼鐵人接續奮斗的結果。原寶鋼集團第一任董事長黎明遠程“一鍵”,下達了2020年中國寶武第1億噸鋼煉鋼指令。隨著轉爐烈焰升騰,激情燃燒的歲月浮現眼前。

 

 

新中國成立前夕,鞍鋼開工典禮當天,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送來錦旗——“為工業中國而斗爭”。

彼時的中國百廢待興,缺鐵少鋼。1949年我國鋼產量僅15.8萬噸,不足當時美國一天的產量,甚至不夠每家每戶打一把菜刀。黨和國家將發展鋼鐵業作為由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的重大戰略支撐。毛澤東同志說:“一個糧食,一個鋼鐵,有了這兩樣東西就什么都好辦了。”

1953年,“一五”計劃啟動,在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中,鞍鋼“三大工程”位居首位。1957年,國家開啟“三大、五中、十八小”的鋼鐵工業建設戰略布局,武鋼、包鋼等鋼廠應運而生。1964年隨著“三線”建設啟動,攀鋼在西南崛起。

在計劃經濟年代,鋼鐵業成為新中國最早建成的完整工業體系。盡管如此,想要做大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歷經波折的中國鋼鐵業靠改革開放打開了新天地。1978年12月23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發布當天,寶山鋼鐵總廠在東海之濱打下開工建設第一樁。這個“改革開放1號工程”,投入之多、技術之新、難度之大均創下新中國工業之最。彼時,國家經濟尚未完全恢復元氣,傾全國之力建寶鋼,投資額至少300億元。

寶鋼決策建設過程一波三折,歷經搶建、停建、緩建和續建。“歷史將證明,建設寶鋼是正確的。”關鍵時刻,鄧小平同志一錘定音。

“當時,中國鋼鐵工業整體落后世界至少20年,寶鋼引進的是全球‘第一流的現代化’,不僅高起點買回了硬件,還破天荒地帶回一整套現代化企業管理資料!”在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專家學術委副秘書長陳子琦看來,寶鋼的建成,開啟了中國鋼鐵企業爭創世界一流的發展之路。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工業化、城鎮化、國際化快速推進,鋼鐵業發展迅猛。1996年,我國鋼產量突破1億噸大關,進入新世紀后更是攀上10億噸高峰,品種質量顯著改善,實現了由凈進口向凈出口的歷史性轉變,曾長期困擾的鋼材短缺局面一去不復返。如今,作為重要的基礎產業,中國鋼鐵鑄就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鋼筋鐵骨。

大國重器壯國威。航母飛行甲板對鋼材要求極高,不但需要承受艦載機在起飛和降落過程中產生的強烈沖擊和高摩擦力,還要承受高達幾千攝氏度的尾焰灼燒,全世界僅有少數國家可以生產用于建造航母的甲板用鋼。鞍鋼出色完成了建造首艘國產航母所需的甲板鋼、球扁鋼等關鍵型號鋼材的生產。從“長征七號”探空到“蛟龍”探海,從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到開采可燃冰的海上鉆井平臺“藍鯨1號”,從百萬千瓦水電機組到穿山掘地的盾構機……上天、入地、下海,中國鋼鐵勢不可擋。

超級工程顯身手。“鋼鐵鳳凰”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支撐起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巨型穹頂的5萬噸高強鋼板全部來自河鋼,其用鋼量相當于半個鳥巢;被譽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港珠澳大橋以42萬噸的主梁鋼板用量解鎖橋梁史傳奇,在中國鋼鐵的支撐下,傲然屹立伶仃洋。

百姓生活添光彩。走入廚房,打開冰箱,使用天然氣做早飯,之后乘交通工具出行,這是無數國人普通的清晨,卻處處隱藏著鋼鐵的身影。一座特高壓輸電塔大約需要200噸鍍鋅角鋼;20萬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氣儲存在以9鎳鋼為材質的儲罐中,其體量可供6000戶家庭使用1個月;4萬公里高速鐵路、16.9萬公里高速公路、240余個民航機場、年產2600余萬輛汽車及上億臺家電……

鋼鐵業支撐了跨越式發展,也成就了自身蝶變。作為工業門類中的大行業,鋼鐵業具有資源和資本密集、產業關聯度高、經濟社會影響大等特點。資料顯示,鋼鐵業通過采購原料、半成品、能源以及對外支出服務費用等,可帶動其他經濟部門創造2.5倍的增加值,同時每創造1個鋼鐵就業崗位可帶動供應鏈創造6.5個崗位。由此,鋼鐵業發展得到很多地方的重視。

“世界鋼鐵業發展重心交替,源于英國、美國和中國3個國家分別實現了千萬量級、億量級、十億量級人口規模的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范鐵軍表示,在全球市場上,中國鋼鐵將長期引領世界鋼鐵業發展。

鋼鐵業作為資源能源密集型產業,面臨著綠色轉型、低碳發展的嚴峻挑戰

世界市場云譎波詭,全球鋼鐵業面臨困難和挑戰,中國鋼企坐上了過山車。

2021年,我國鋼鐵業盈利創歷史最好水平;2022年以來,鋼企效益大幅下滑,三季度企業虧損面大幅增加。這不禁讓人聯想起2015年的鋼鐵“寒冬”。彼時,鋼鐵業產能嚴重過剩、地條鋼橫行,市場供大于求矛盾突出,鋼材賣出了“白菜價”,鋼企陷入“越增產越虧損”的怪圈,全行業面臨生存危機。

面對困境,中國鋼鐵業靠改革突圍。

壯士斷腕去產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進,2016年至2018年,鋼鐵業壓減粗鋼產能1.5億噸以上,取締地條鋼產能逾1.4億噸,凈化了市場環境,扭轉了供需嚴重失衡局面,產能利用率升至合理區間,行業得以脫困發展。

 

 

“2022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鋼鐵業最困難的一年,但不會重蹈覆轍。”我的鋼鐵網資訊總監徐向春認為,眼下,鋼鐵業的問題主要出在需求側。市場的嚴重沖擊疊加原燃料成本高企,導致鋼企效益急轉直下。但行業整體資產狀況相對良好,政策監管嚴格,供給側有差別化調控加持。相信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行業也將企穩向好。

2022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承受超預期下行壓力,下游行業需求偏弱,鋼價下跌。房地產低迷拖累鋼材消費。在我國10億噸鋼鐵消費量中,建筑用鋼占比為56%,螺紋鋼占比為25%。房地產是螺紋鋼消費最大的領域。前9個月,鋼筋產量同比減少2223萬噸,占鋼材減量的96.3%。

“銷售1噸螺紋鋼有時要虧200元,很多同行都趴下了。”川威集團總工程師謝建國說,螺紋鋼再也回不到過去了,當務之急是轉型升級。

“今天市場出現的問題不是偶然的,也不是黑天鵝,有其必然性。”中鋼協黨委書記何文波表示,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城鎮化工業化逐步走向成熟,鋼鐵需求總量逐漸下降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只是時間、節奏和幅度會因為外部環境變化而有所不同而已。

大勢勝于周期。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生產函數正在發生變化,發展面臨的硬約束增多,資源環境的約束越來越接近上限,碳達峰碳中和成為中長期發展的重要框架。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增長方式難以為繼,鋼鐵業作為資源能源密集型產業,面臨著綠色轉型、低碳發展的嚴峻挑戰。與此同時,鋼鐵業已進入峰值平臺區,未來一段時間需求將呈現高位波動態勢。

 

 

需求觸頂,減量提質成為鋼鐵業發展的主旋律,一些短板、弱項亟待解決。

產量穩居全球第一,但品種質量差距不容忽視。

目前,我國22大類鋼鐵產品中有17類自給率超過100%。從我國進口鋼材來看,仍有約20%比重尚未實現完全自主可控,總量約為220萬噸,多用于國內重點工程、重大裝備、國防軍工等關鍵領域,極易受制于人。同時,鋼材產品質量穩定性、可靠性和一致性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以生產鋼簾線為例,1993年我國鋼鐵企業生產1盤10公斤的鋼簾線斷點數高達10個,到2020年我國鋼鐵企業生產100盤1噸重鋼簾線的斷點數為6個至10個。然而,國際先進企業生產100盤1噸重鋼簾線斷點數僅為二三個。”中國金屬學會理事長張曉剛說。

產業體系完整,資源保障仍存軟肋。

鐵礦石、煤炭、電力等上游支撐產業,中游鋼鐵業,建筑、汽車、機械等下游用鋼行業共同構成了我國鋼鐵產業供應鏈體系。但產業上下游發展并不均衡,我國鐵礦石對外依存度近80%,安全風險凸顯。“近年來,我們建立了許多鋼廠,但沒有自己的‘糧食基地’怎么行?”中鋼協總經濟師王穎生坦言,建鋼廠的前提是確定原料來源,鋼企首先要考慮原料保障問題。

硬件世界一流,難掩軟實力薄弱。

鋼鐵業歷經長期高速增長,裝備、工藝、技術經濟指標等躍居世界前列,但創新機制等方面尚不同步,產業內在素質有待提升,邁向價值鏈中高端仍需付出艱苦努力。我國規上鋼鐵冶煉企業達330家,不同企業之間水平差異較大,不同地方之間的管理方式也不盡相同,給行業治理帶來挑戰。“2022年以來鋼材消費量下降約3%,降幅不算大,但鋼企都很難受,這跟力量太分散,行業自律難落實有直接關系。”建龍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張志祥說。

產能過剩是鋼鐵業的老問題。為鞏固去產能成果、做好總量控制,有關部門嚴字當頭實施產能產量雙控,但一些地方和企業在短期利益驅動下,仍存在違法違規新增產能的沖動。片面追求量的擴張和注重質量效益兩種新舊發展理念的博弈呈膠著態勢。

從企業調研看,目前,全行業對中國鋼鐵所處市場環境變化的長期性和必然性有了更加現實、清醒的認識,適應性正在增強。

 

 

沙鋼集團董事長沈彬認為,2021年之前還是增量競爭的時代,現在已經進入到存量甚至減量競爭的時代,每家鋼廠如果要保持自己的市場份額不減,就必須根據自己的情況確定與以往不同的思路和對策。

河鋼集團董事長于勇表示,河鋼產能較集團組建時壓減近20%,但依靠產品升級的強有力支撐,企業經濟效益提升、競爭力增強。高端化、個性化、綠色化等市場需求方向是主攻重點。

“鋼鐵業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是突破口,轉型升級是主線,目標是實現健康發展和持續繁榮。”何文波強調,立足新發展階段,鋼鐵業要聚焦全面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這一根本任務,堅持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轉型、發展路徑創新,圍繞經濟性、生態性、安全性的三維目標體系推進高質量發展。

兼并重組是我國鋼鐵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繼去產能后,兼并重組成為鋼鐵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一個突破口。2016年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鋼鐵行業化解產能過剩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鼓勵有條件的鋼鐵企業實施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減量化兼并重組,重點推進產鋼大省的企業實施兼并重組。隨后出臺的專項文件,被視為鋼鐵業兼并重組的頂層設計。

“促產業集中,對我國鋼鐵業實現由大到強轉變,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意義。”范鐵軍認為,產業集中度過低,市場就易出現過度競爭,供需關系和價格也會隨之大幅波動。

2016年,經國務院批準,原寶鋼集團、武鋼集團重組為中國寶武。兩家央企合體后,以資本運作方式大力推進鋼鐵業專業化整合:先后重組馬鋼集團、太鋼集團、新鋼集團,實質性控制重鋼股份……中國寶武2021年鋼產量增至近1.2億噸,營業收入增至近萬億元,利潤總額激增10倍左右。在2022年《財富》雜志世界500強企業排名中,中國寶武躍居第44位。

 

 

2022年6月,國務院國資委下發通知,中國寶武等5家企業因功能定位準確、資本運作能力突出、布局結構調整成效顯著,正式轉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

擱淺多年的鞍本重組也于2021年8月取得實質性突破,重組后的鞍鋼集團粗鋼產能達6300萬噸,位居國內第二、全球第三。中國鋼鐵業“南寶武,北鞍鋼”的格局,至此奠定。

“十三五”以來,鋼鐵業重組實現前所未有的突破,實屬來之不易。徐向春表示,在行業快速發展期,市場行情好、企業效益好,各路資本會源源不斷涌入,促產業集中的目標實現難上加難。此外,兼并重組還涉及跨地區、跨所有制等復雜因素。2015年前后,市場重壓下的鋼企“抱團取暖”意愿增強。國家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產業重組優化,也營造了有利的政策環境。

2022年初,工信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促進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鼓勵行業龍頭企業實施兼并重組,打造若干世界一流超大型鋼鐵企業集團。依托行業優勢企業,在不銹鋼、特殊鋼、無縫鋼管、鑄管等領域分別培育1家—2家專業化領航企業。

兼并重組是企業發展壯大的重要途徑之一,中國特色的并購通常被賦予幫助企業解困以及控制區域市場的功能,但也不乏挑戰。“鋼企須冷靜觀察形勢,明確兼并的戰略目標和定位,謹防盲目為做大而擴張或抄底心態。”原攀鋼集團副總經理周家琮提醒說,有些企業熱衷于低成本快速擴張,一味擴規模爭老大,戰略定位不清晰,并購后又未能很好整合融合,行業不景氣時就會成為包袱。產能過剩、行業減量發展的趨勢不可逆轉,鋼企尤須瘦身健體。

加強國內鐵礦石資源開發,切實改變我國鐵資源來源構成,守住資源安全底線

船長292米的“HONG MAY”(宏梅)輪順利靠泊寧波舟山港穿山港區中宅礦石碼頭二期工程4號卸船泊位,滿載17.78萬噸澳大利亞粉鐵礦。

鐵礦石被稱為鋼鐵業的糧食。作為鐵礦石最大消費國和進口國,我國鐵礦石年進口量逾10億噸。由于“內鋼外礦”地位不對等,我國鋼企貿易話語權缺失,加上資本炒作等因素推波助瀾,進口鐵礦石價格易漲難跌、急升緩降,屢屢背離供需基本面,2021年5月更是攀上230.59美元/噸的歷史最高點,以至于業界驚呼“鐵礦變金礦”。

 

 

數據顯示,2012年至2020年,我國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利潤總額累計8806.8億元,而淡水河谷(Vale)、力拓(Rio Tinto)、必和必拓(BHP)、福蒂斯克金屬集團(FMG)四大礦山鐵礦石業務EBITDA(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合計21494.3億元,是前者的2.4倍。行業上下游利益分配嚴重失衡局面至今未有改觀。

定價權缺失,折射出我國鐵礦石對外依存度過高且來源高度集中的弊端。在我國鐵礦石供應中,進口礦占比約80%,其中來自澳大利亞和巴西兩國進口量占總進口量比例超過80%。隨著地緣政治、國際貿易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大,鋼鐵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風險呈上升趨勢。

2021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初級產品供給保障”,為鋼鐵業加速補短板送來東風。中鋼協已向有關部門上報“基石計劃”,提出用2個—3個“五年計劃”時間,切實改變我國鐵資源來源構成,從根本上解決鋼鐵產業鏈資源短板問題。

加強國內鐵礦石資源開發,守住資源安全底線。我國鐵礦儲量居世界前列,但也存在鐵礦資源稟賦差、品位低、生產成本高等問題。數據顯示,2010年至2020年,國內鐵礦產量下降19.1%。

“盡管客觀上存在資源稟賦差、成本高等問題,但更嚴重的是項目審批周期長、政策制度約束偏緊、稅費負擔重等突出問題,影響國內鐵礦資源開發。”中鋼協副會長駱鐵軍指出,我國原礦產量曾于2014年達到15.14億噸,遠高于當前產量。近年來,國內重點鐵礦生產企業通過新技術、智能礦山建設及資源綜合利用等綜合措施,部分礦山鐵精礦完全成本已經降至60美元/噸以下,具有一定的競爭力。

2022年11月16日,全國最大的單體地下鐵礦山——西鞍山鐵礦項目正式開工建設。該項目位于鞍山市千山區西南7公里,保有資源儲量13億噸,設計年產鐵礦石3000萬噸、鐵精礦超千萬噸級。

“鞍鋼集團作為國內最具資源優勢的鋼鐵企業,大力實施鋼鐵、礦業‘雙核’戰略。”鞍鋼集團總經理戴志浩介紹,西鞍山鐵礦項目總投資229億元,計劃2027年投產。

何文波表示,“基石計劃”自提交以來,得到各方面大力支持。國家有關部委建立了鐵礦石專項工作組,有關地方也建立了省級聯合協調推進機制,積極打通堵點、解決難點,推動國內鐵礦項目加快建設。2022年1月至8月,我國黑色金屬礦采選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45.1%,增速位居各行業之首,行業投資信心大幅增強。

重視海外資源開發,增加權益礦比重。“十四五”期間,我國年進口鐵礦量預計維持10億噸以上水平。在巨大需求面前,我國企業卻存在境外鐵礦控制力不足、權益礦比重過低的軟肋。2011年以來,我國海外權益鐵礦占進口總量的比例長期徘徊在10%左右,目前只占進口總量約8%。

 

 

世界現已探明的優質鐵礦資源幾乎被發達國家企業占據,留給我國企業的往往是一些資源條件不佳、投資規模大、回報周期長、基礎設施落后以及風險大的項目。“海外資源開發具有艱巨性和長期性。”陳子琦表示,在國家層面,要持續支持各類企業到海外開發資源。在企業和項目層面,要穩扎穩打,按客觀規律辦事,切忌操之過急或淺嘗輒止。

多用廢鋼,少用鐵礦石。廢鋼是目前唯一可以逐步代替鐵礦石的鋼鐵生產優質原料。用廢鋼煉鋼與用鐵礦石煉鋼相比,煉1噸鋼可節約350公斤標準煤、少用1.7噸精礦粉、減少1.6噸二氧化碳排放,同時可大幅減少廢氣、廢水、固廢,具有顯著的環境效益。

中國廢鋼鐵應用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李樹斌預計,未來5年至15年,中國廢鋼資源產出將逐步進入快車道,廢鋼替代鐵礦石份額總體上將呈現增長趨勢。

當前,全球經濟遭受重創,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均難以獨善其身。在日前舉行的第五屆進博會上,中國礦產資源集團與力拓等國際礦業巨頭就共同構建長期穩定、和諧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簽署、交換了相關合作文本。

2022年7月成立的中國礦產,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國有骨干企業。其工作重點包括聚焦增強鐵礦石等重要礦產資源保障能力,打造面向全球的鐵礦石等礦產資源供應服務網絡等。一段時間以來,中國礦產董事長姚林率隊密集走訪國內鋼鐵企業,商討合作事宜,獲得各企業積極回應。

“作為行業的引領者與中堅力量,我們有必要展現全球視野,站在世界經濟和區域發展的高度,思考行業長期健康發展之道。”姚林在進博會礦產資源國際高峰論壇上表示,要推動形成公正、合理、透明的國際礦產資源市場規則體系。

鋼鐵業超低排放沒有現成經驗,但困難總要克服,建設綠色工廠目標堅定不移

有一種說法曾廣泛流傳:“全球鋼鐵產量中國第一,河北第二,唐山第三。”

河北省鋼鐵年產量逾2億噸,唐山市又占一半以上。業界戲稱,“一省一洲,一市一國”。

鋼鐵業污染排放大,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居工業首位。京津冀地區作為全球鋼鐵產能最集中之地,曾飽受“黑色增長”困擾,“霧霾壓城”狀況亟待扭轉。怎么辦?

壓總量。如今,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鋼鐵企業數量減少一半,河北鋼鐵產能下降約1/3。石鋼、唐鋼等15家鋼鐵企業完成退城搬遷,宣鋼產能全部退出,廊坊、保定、張家口成為“無鋼市”。

 

 

降強度。2019年,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5部委聯合發布《關于推進實施鋼鐵行業超低排放的意見》。按照要求,全工序有組織排放超低限值較國內現行標準收嚴33%至83%,相較于歐美國家現行標準,我國超低限值除個別節點顆粒物排放濃度相當外,絕大部分指標均優于國外同類標準。

全球“最嚴標準”能否落地?一時間,業界都在觀望。

“建設美麗中國,是國家戰略。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沒有現成的經驗,但困難總要有人去克服,總要有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首鋼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劉建輝表示。

首鋼股份遷安鋼鐵公司立足前沿,從有組織排放、無組織排放、清潔化運輸等方面奮力攻堅,成為世界上首家實現全流程超低排放的鋼企。其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削減比例分別達到23%、64%、57%,噸鋼污染物排放指標大幅領先國內重點鋼鐵企業。

首鋼敢打頭陣,并非偶然。20多年前,“要首都還是要首鋼”的爭論,令首鋼人深受觸動。隨著北京申奧成功,首鋼以搬遷為契機,在唐山高起點打造綠色工廠,環境保護工作得到空前重視。2018年,首鋼股份確定了“環保治理設施升級改造不設限,全力打造綠色發展示范企業”的工作方針。截至目前,首鋼股份環保投資累計達232.88億元,其中超低排放建設項目投資達41.5億元。

實施超低排放改造后,2019年首鋼股份遷鋼成為唐山市唯一不停、不限,滿負荷生產的鋼鐵企業,實現6.3億元的直接經濟效益。此后,該企業連續3年獲得環境績效A級,綠色產品贏得新商機,綠色業務打開新空間。

“我正在武安幫助當地企業推進超低排放改造,白天看現場,晚上定方案,工作連軸轉。”這兩年,首鋼股份環保部部長程華出差成為家常便飯。

程華的另外一個身份是遷安首鋼冶金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該企業大力推廣首鋼股份遷鋼超低排放和創A工作經驗,為30余家鋼鐵企業實施績效升級提供技術咨詢、工程改造等服務,并積極采取有效技術措施,助力提升區域大氣環境質量。

首鋼的變遷,是我國打造全球最大清潔鋼鐵生產基地的縮影。截至2022年10月底,鋼鐵業已有約4億噸產能基本完成全流程或部分工序超低排放改造,投資超過1500億元。“我國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工作整體進展良好,取得的顯著成績和作出的重要貢獻有目共睹。”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說。

 

 

以空氣質量改善為例,全國鋼鐵產能集中的10個城市2021年與2013年相比,PM_2.5濃度平均下降59%。特別是鋼鐵第一大省河北,2021年PM_2.5濃度比2013年下降62.5%,重污染天數減少87%,降幅位列全國前茅。

打贏藍天保衛戰,差異化管控堪稱“撒手锏”。京津冀等重點區域秋冬季重污染天氣頻發,鋼鐵業等重點行業須實施應急減排措施。按照多排多限、少排少限、不排不限的原則,環保績效A級企業在重污染天氣期間可以自主采取應急減排措施,不停、不限;其他級別企業按比例采取限、停產措施減排。

“因為環保績效上不去,我們曾一年限產30%,對企業效益影響很大。痛定思痛,企業開始全工序超低排放改造。”唐山瑞豐鋼鐵副總經理么占坤表示。

目前,河北省鋼鐵業已有包括瑞豐在內的17家企業達到環保績效A級,并計劃于2024年實現全面創A。

規范發展,扶優汰劣。專家認為,我國鋼鐵業發展正處于強化環保階段,超低排放成為各地倒逼落后產能退出,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措施。期限內達不到超低排放的企業,不僅面臨停產整頓、差別化電價的處罰,更有可能被強制退出。

著眼未來,“雙碳”目標更是鋼鐵業繞不開的挑戰。我國鋼鐵業碳排放量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15%左右,是制造業31個門類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業。

中國寶武率先在行業內提出實現“雙碳”目標時間表,發起設立全球低碳冶金創新聯盟。河鋼、包鋼、鞍鋼等先后發布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時間表和宣言。

結合未來幾年的需求預測以及國家嚴控鋼鐵產量的要求,鋼鐵業碳達峰目標有望提前實現。但實現碳中和挑戰巨大。目前鋼鐵生產主流工藝是高爐轉爐長流程,在我國長流程占比約90%。這種以焦炭作為還原劑和能源來還原鐵礦石的工藝,由于其碳基還原的特性,無法做到零碳排放。

“減污降碳同根同源,鋼鐵業要積極有序發展短流程,促進長流程轉短流程。”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環保中心主任劉濤分析說,電爐短流程工藝,以廢鋼為原料,主要以電為能源,是當前最可行、最有效的減污降碳路徑。

不過,眼下短流程企業處境艱難。位于河北武安的一家民企率先從長流程改為短流程,一期項目投入10億元,主打線材產品。“產品售價都一樣,而我們的噸鋼成本要高300元左右,市場競爭力不如長流程企業。”該企業負責人介紹,除了高電價推高生產成本外,廢鋼供應更是瓶頸問題。

我國目前每年廢鋼資源產生量2.7億噸,約有1.5億噸流入長流程企業,8000萬噸流入短流程。為擴產提效搶市場,一些長流程企業生產中的廢鋼用量節節攀升。由于長流程企業以鐵礦石為主要原料,能夠“左右逢源”,廢鋼采購價格敏感度相對較低。如此一來,短流程企業在原料采購中處于下風。

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電爐鋼比僅10.7%,與世界平均水平29%、美國65%左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按照《指導意見》,電爐鋼產量占粗鋼總產量比例提升至15%以上。“調結構已到關鍵節點。鼓勵電爐鋼發展的政策利好如能實質性落地,將有力促進鋼鐵業綠色低碳發展。”劉濤呼吁,短流程企業的發展需要扶一程,建議采取差異化管控方式,促進廢鋼資源更多流向短流程企業。

從長遠看,對于長流程工藝改造,鋼鐵業寄望于氫冶金替代碳冶金,龍頭企業紛紛布局。2022年9月,鞍鋼開工建設全球首套綠氫零碳流化床高效煉鐵新技術示范項目,預計2023年投入運行。2022年12月,河鋼集團張宣科技120萬噸氫冶金示范工程一期全線貫通,該工程是全球首例富氫氣體(焦爐煤氣)零重整豎爐直接還原氫冶金示范工程。到“十四五”末,河鋼有望形成380萬噸的清潔煉鋼原料的氫冶金產能。

鋼鐵需求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創新供給大有可為

市場變局下,鋼鐵業供需正朝著更高水平、更高質量動態平衡躍升。

在中國寶武太鋼精帶公司生產車間,3噸重的不銹鋼板經過退火軟化和多道軋制,厚度由0.8毫米降至0.015毫米,變身為薄如蟬翼的“手撕鋼”,成為高端和前沿制造領域不可或缺的基礎材料。

1噸常規薄板鋼材價格是2萬元,而0.015毫米厚度不銹鋼的價格高達150萬元/噸。“低端產品已經飽和,打價格戰沒有出路。唯有研發高精尖的不銹鋼產品,占領市場制高點,才能突出重圍!”太鋼精帶公司負責人表示。

 

 

在中信泰富特鋼集團旗下興澄特鋼二煉鋼分廠,直徑1200mm的連鑄圓坯一次熱試成功。連跨直徑800mm、900mm、1000mm三大臺階,再次刷新連鑄圓坯最大規格的世界紀錄。

“直徑1200mm的連鑄圓坯投入應用后,將支撐我國風電裝機容量大幅提升,整個產業鏈節能降耗15%以上,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逾26萬噸。”中信泰富特鋼集團總裁助理許曉紅介紹。

“我國鋼鐵需求已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鋼鐵業創新供給大有可為。”陳子琦認為,大幅增強高端鋼鐵供給能力,支撐制造強國建設,不只是經濟效益問題,更是關乎產業使命責任的大事。

特鋼是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最高、“卡脖子”最嚴重的一類鋼鐵材料。我國“特鋼不特”的現象較為突出,許多特鋼企業只能生產低端特鋼產品。在70項左右鋼鐵短板材料中,特殊鋼占比較大,共涉及品種50余個,以軸承鋼、齒輪鋼、彈簧鋼、高溫合金為主。

 

 

中國鋼鐵業迎難而上。面向高鐵、核電、極端環境船舶、重大裝備等國家戰略需求,重點發展高品質特殊鋼、高端裝備用特種合金、核心基礎零部件用鋼等小批量、多品種關鍵鋼材,創新一批“高精尖特”產品,在關鍵核心制造技術方面著力突破,保障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和安全。

然而,創新路上依然障礙重重。有專家表示,中國鋼鐵業創新更多體現在引進新日鐵、浦項、奧鋼聯等現代化技術裝備基礎上的新產品及生產工藝的開發,同質化競爭十分激烈。顯然,鋼鐵業尚未擺脫關鍵、核心技術追隨者的角色,基礎研究薄弱,原創性技術不足,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主導技術,與我國鋼鐵生產第一大國地位很不相稱。

由于長期處于增量發展階段,一些鋼企往往重眼前輕長遠,習慣于“拼規模、搶效益、賺快錢”。而技術創新是個長期的積累過程,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無形中會增加成本。很多鋼企研發投入較少,設備、資金、人才等方面缺乏,科研基礎薄弱。

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業界普遍認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堅持以創新引領行業發展,才能推動我國由鋼鐵大國邁入鋼鐵強國,為我國深入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奠定堅實基礎。

從政策導向看,《指導意見》將“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作為首要目標任務,提出行業研發投入強度力爭達到1.5%,先進工藝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每年突破5種左右關鍵鋼鐵材料等。

從企業動向看,2022年前三季度,中鋼協會員鋼鐵企業研發費用同比增長11.9%。作為行業龍頭,中國寶武已將高科技企業作為其全新定位,科研投入在集團總營收占比中要達到5%。

“寶武的發展已經走到了關鍵節點,未來必然要靠科技引領,走之前買技術、學別人的老路是行不通的。”寶武集團首席科學家、汽車用鋼開發與應用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陸匠心說。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綠色化、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我國鋼鐵業既要夯實根基,又要勇立潮頭。根據梳理,鋼鐵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主要包括“卡脖子”鋼鐵材料、關鍵設備進口替代、智能制造技術、綠色低碳技術等4類。多重任務疊加,挑戰之大、投資之巨可想而知。如何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如何在現有條件下探索出切實可行的突破路徑,考驗著鋼鐵業的意志和智慧。

2022年9月28日,中鋼協在上海召集中國寶武、鞍鋼、首鋼等部分鋼鐵企業研究院院長開會,與會者達成“加強協同創新、共建原創技術策源地”的合作共識。

“我們要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把政府、市場、社會有機結合起來,推動鋼鐵業重大科研和技術進步。”范鐵軍認為,鋼鐵業有必要加快構建協同攻關的組織運行機制,實現跨企業、跨領域、跨學科、跨區域協同,高效配置科技力量和創新資源,強化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形成技術攻堅的強大合力。

新時代呼喚新作為。以科技為第一生產力,以人才為第一資源,以創新為第一動力,中國鋼鐵業必將加速質變,打造更清潔、更高效、更智慧的“鋼鐵夢工廠”,奉獻更先進、更優異、更綠色的材料精品,為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關于本文:

校審/黨曉云

編輯/唐柳格

來源/經濟日報

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